李娜
李娜
【2020爱鸟周系列】盘点身边常见的10种鸟
专业号 | 2020-4-21

1

在城市里混的风生水起的——树麻雀(简称麻雀)

学名:Passer montanus

雀形目>雀科>麻雀属

麻雀常年集群混迹于校园各个角落,是现代化建设的一大受益者。从古代与人争点口粮还要挨打,到现代靠着垃圾桶就可以过上小康生活,麻雀用顽强的生命力在人类的世界里摸爬滚打,打下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。

虽说一出门必能见到麻雀,可你是否停下脚步仔细观察过它们的一举一动呢?

麻雀肥啾真好吸~

2

中国南方城市的主角——白头鹎

学名:Pycnonotus sinensis

雀形目>鹎科>鹎属

白头鹎此鸟,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,其最大的特色就是——常见。

作为长江流域最容易看到的鸟类,白头鹎在南方城市的密集几乎不亚于麻雀。它们外形特征鲜明,黑色的前额,白色的发冠,灰绿色的背部和浅色的腹部,只要认真观察过一次,就会发现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是这些活泼可爱的鸟儿。

因为太过常见,白头鹎往往被观鸟人士称为“菜鸟”,但是这样的菜鸟却有着不少出众的生存本领。花样百出的飞行技巧,荤素皆宜的广泛食谱,以及复杂多变的嘹亮鸣声,白头鹎的身上有着许多被它的常见所掩盖的优点。

花蜜、果子都是它们钟爱的食物

在林科大,若要说哪一种鸟是每次观鸟途中都必将到访的常客,那也一定非白头鹎莫属。新学期黎明中响起的鸟啼声里,白头鹎总是最响亮的那一声。让我们聚焦于这些平凡而伟大的生存家,感受它们带来的别样惊喜吧。

3

长的像mini版喜鹊但叫声比喜鹊好听多了的——鹊鸲

学名:Copsychus saularis

雀形目>鹟科>鹊鸲属

鹊鸲不仅叫声动听,而且相当好斗。

繁殖季节雄鸟的叫声吸引来的不一定是雌鸟,有可能...也是雄鸟。它可不是看上了对方,而是来打一架的,打上几个小时也是可能的,不过他们的小细腿的也基本伤不了对方什么。

鹊鸲,左雄右雌。

图片:Shantanu Kuveskar / wikimedia

4

北方城市极常见的鸦科大佬——喜鹊

学名:Pica pica(可不是皮卡丘……)

雀形目>鸦科>鹊属

喜鹊的生存法则:

不挑食(民以食为天,鸟也是)

荤素都吃

有房(除了树枝,喜鹊还会充分利用泥土、人造材料等,完善自己的窝,搭成了之后刮风下雨都不带怕的)

团结(打起群架来,还会分工:正面牵制,背后骚扰,外加噪音干扰…)

猛禽也不带怕的

经常有人将鹊鸲和喜鹊弄混,它们之间还是有着一些差别的。

羽色上的差异(左为鹊鸲,右为喜鹊)

体型上的差别(左为鹊鸲,右为喜鹊)

5

无处不在的花脖子咕咕咕鸟——珠颈斑鸠

学名:Spilopelia chinensis

鸽形目>鸠鸽科>珠颈斑鸠属

"And on my breast you may carve a turtle dove"

“请在我的胸口刻一只斑鸠”

"To signify I died of love"

“来铭记我因爱而亡”

这广为流传的两句歌词,来自19世纪的美国民歌《There Is A Tavern In The Town》,从此斑鸠这类鸟儿常被作为为爱献身的意象。其中,全世界分布最广的斑鸠,便是我们最为常见的珠颈斑鸠。

对鸟类不了解的人们可能会混淆野生斑鸠和家鸽,但其实这两类鸟区别很大。斑鸠较我们常见的家鸽,体型更为纤细,尾巴也要更长。珠颈斑鸠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们的颈部布满了黑白的斑点,就像带上了一副花哨的项圈。这“项圈”也是珠颈斑鸠成年的标志。

从左至右依次为珠颈斑鸠、山斑鸠、家鸽

走在路上,清晨和傍晚,如果在草丛中、树冠里听到了一阵阵咕咕咕的鸣声,那多半都来自于珠颈斑鸠。作为城市最常见的鸟类之一,珠颈斑鸠非常适应人类聚居地车水马龙的生活。它们的食谱非常广泛,食量也不小,因此人们常常会在路边看见这些忙着低头啄食的“肥咕咕”。

不过说到它的窝,那真是一言难尽。没别的要求,能盛住鸟蛋就行。

在林科大,此起彼伏的咕咕声会在每个清晨准时响起。这些温柔的鸟儿从不会吝啬于在我们身边现个身,而它们可爱的神态也总能为上课路上的你带来片刻的好心情。

6

翅膀绚丽的咕咕咕咕——山斑鸠

学名:Streptopelia orientalis

鸽形目>鸠鸽科>斑鸠属

山斑鸠谈恋爱的时候,雄性会追着雌性后面跑,与雌性形影不离,决不给其他雄性机会。雄性给雌性鞠躬,让雌性的嘴伸进自己的嘴里喂她鸽乳(鸠鸽科鸟类嗉囊中分泌的一种富含高蛋白液体,也是小斑鸠出生后的第一顿食物)都是在讨得芳心。

7

“黑白双煞”之蹭热点的小白——白颊噪鹛

学名:Pterorhinus sannio

雀形目>鹟科>噪鹛属

作为噪鹛属的一个成员,“噪”名副其实。

小白的嗓门已经被各校认真学习的同学们吐槽了n次,但它依然还是乐此不疲地叫着。(多多留心路边的灌丛、矮树丛、草地,你就能发现小白的身影)。

8

“黑白双煞”之移动的警报器——黑脸噪鹛

学名:Garrulax perspicillatus

雀形目>噪鹛科>噪鹛属

走在校园中,你是否曾听到过不知来源、类似玩具枪的“biu—biu—biu—”声音响起?这很可能就是黑脸噪鹛在一展歌喉。

黑脸噪鹛是一种中型鸟类,体长三十厘米左右,比白颊噪鹛稍大,纯黑的面部使得它们和白颊噪鹛易于区分。作为灌���丛中的常驻客,黑脸噪鹛飞行较为笨拙,不擅长远距离的飞行。它们更喜欢在低矮的书丛中跳来跳去,有时也会与白颊噪鹛混在一起,化身“黑白双煞”,一同用嘹亮如报警器一般的声音彰显自己的存在。

鸣声上,黑脸噪鹛比白颊噪鹛略微厚重一些,每一声“biu”都清楚响亮,不如白颊噪鹛的嘈杂,却更具穿透力。

9

形如乌鸦声如百灵——乌鸫

学名:Turdus merula

雀形目>鸫科>鸫属

乌鸫又名百舌鸟,顾名思义,这通体漆黑的鸟儿极为擅长声音的模仿。有时我们会听见高处树杈中有难以分辨的群鸟叫声,走近一看却发现只有一只乌鸫而已。

虽说同样是黑,乌鸫和乌鸦却有着明显的区别。首先乌鸫的体型比所有种类的乌鸦都要小,其次乌鸫的嘴和眼圈部位是鲜明的黄色,而乌鸦嘴部纯黑,也没有眼圈。

左为小嘴乌鸦,右为乌鸫

除此之外,乌鸫还有一个明显的辨识特征:它们走姿非常清奇。乌鸫善于奔走,而且是双足交替左右摇摆的行走,走的时候背部上下起伏,不仔细看仿佛是一只鬼鬼祟祟的大黑老鼠。它们喜欢在草地和灌木丛中边走边啄食虫子,在学校里,运气好的话还能近距离看见乌鸫大战蚯蚓。

10

头顶锅盖其实是东亚特产的——灰喜鹊

学名:Cyanopica cyana

雀形目>鸦科>灰喜鹊属

前面喜鹊大佬的巢搭的十分稳固,而灰喜鹊的巢却没那么稳固,以至于暴雨过后常常有幼崽掉到地上。这个时候如果它的爸爸妈妈在旁边,大家就千万不要“好心地”把幼鸟带回家。

灰喜鹊有协作繁殖的行为。如果自己已经完成了繁殖,或者当年幼鸟已经夭折,那么无论隔壁家住的是张三还是李四,灰喜鹊都会热情的跑去帮他们带娃。

当然灰喜鹊也偶尔打劫别人的巢穴,或是从别人的巢穴里偷里面材料。

除此之外,灰喜鹊的社会如人类的一样复杂,期待着你去探索。

爱鸟周:

源于1981年,最初为保护迁徙于中日两国间的候鸟而设立。1992年国务院批准的《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》,将“爱鸟周”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。

同年9月,林业部等8个部门联名提出报告——《关于加强鸟类保护,执行中日侯鸟保护协定的请示》,其内容之一是向国务院建议,在每年的4月~5月初(具体时间由各省、市、自治区规定)确定一个星期为“爱鸟周”。

保护鸟类,人人有责
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